理论文章

地方志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

时间:2015-10-21 信息来源: 点击: 次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前后开展了两次社会主义新方志编修工作。第一次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1957年,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把编写新的地方志列为《十二年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方案》(草案)的12个重点项目之一。随后,成立了指导机构中国地方志小组,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措施。到1960年,全国有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30多个县开展了修志工作,其中有250多个县编写出了初稿,后因“文化大革命”中断。第二次是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这是我国有史以来开展的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成果最多、影响最为深刻的地方志编修工作。截至2008年底,全国已出版第一轮省市县三级志书5800余部,第二轮三级志书370余部;编纂部门志、行业志、山水名胜古迹志16000余部,乡镇村志2000余部;整理历代方志2000余部;出版地情书6000余部;编辑年鉴2000余种,字数数以千亿计,形成我国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成果群,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地方志文化资源宝库。伴随着事业的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地方志数字化、网络化建设方兴未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从整体水平来说,与地方志工作在国家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与地方志成果在国家文化资源中所占的比例相比,层次还较低,难以适应事业发展的需要,难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如何引领地方志数字化、网络化建设迈上新的发展阶段,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以适应事业发展的需要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是当前地方志工作者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课题,也是开发利用好地方志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社会效益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地方志数字化、网络化建设的现状
  目前,地方志数字化、网络化建设主要是图书馆、地方志工作机构两个系统在组织,但两者的工作重点各有侧重。图书馆系统主要是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对馆藏的历朝历代旧志进行数字化、网络化,如国家图书馆2002年启动的数字方志项目、天津图书馆为庆祝天津建城600周年将其珍藏的天津地区善本方志进行的数字化。又如广东中山图书馆的“潮汕地方文献”项目,对潮汕地区地方史志(市志、县志、村镇志)、总集、族谱、家史进行数字化;四川图书馆的“馆藏古籍、地方文献、家谱族谱查询”项目,重庆图书馆的“古籍地方志目录”项目,福建省图书馆的“地方文献专题数据库”,陕西图书馆的地方志数据库,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古文献资源库,北京师范大学的“线装方志书目数据库”,武汉大学图书馆的“地方志家谱数据库”等。地方志工作机构重点则是对20世纪80年代开展的第一轮修志编纂的省市县三级志书、年鉴、地情书等进行数字化、网络化。相比图书馆系统,由于地方志工作机构组织带有官方推动性质,具有信息容量大、时效性强、涉及区域广、自上而下推动等特点,前者主要是个体行为,后者则成规模、成体系,社会影响较大,代表着地方志数字化、网络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在此作重点介绍。
  (一)地方志系统当前数字化、网络化建设的基本情况
  根据《中国地方志年鉴(2008)》统计,截至2007年底,全国共有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省级地方志工作机构建设了地方志网站(数据库)。此外,全国还有包括副省级城市、地级市(自治州)、县(市、区)在内的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建设的200多个地方志网站(数据库)。据笔者了解,经过2008年、2009年近两年的发展,地方志网站(数据库)在数量上应该远远超出2007年的统计数据。下面,简要介绍一下情况。
  在网站规模方面:这些网站的规模有大有小,有的省级地方志工作机构建立的网站包括省市县三级志书数据库、年鉴数据库、地情书数据库,如山东省情资料库,文字量达数亿字。有的县(市、区)网站内容比较简单,只是挂在当地政府网的一个网页,或者是在某个网站下面的二级域名网站,内容主要是对当地历史文化和地方志工作进行简要介绍。但从文字总量上来讲,全国地方志网站、数据库的文字量总和应能达到数百亿字,规模很大。
  在栏目设计方面:这些网站一般设有介绍当地历史、地理、人文等地情概况的栏目,比如吉林省情网设立的“市情州情”、“省情概况”栏目,浙江通志网站设立的“浙江省情”、“浙江乡镇”、“浙江名村”等栏目;介绍本地地方志工作的栏目,比如黑龙江省情资源网(中国龙志网)设立的“龙江志办”、“方志信息”栏目;结合本地特色所设的专题栏目,如山东省情资料库的“齐鲁人物”、广东省情资料库的“广东侨乡”、“广东品牌”栏目;介绍国际国内和当地新闻的拓展栏目,如一些网站设立的“地区新闻”、“时政要闻”栏目。
  在资源库建设方面:一般来说,规模较大的地方志网站都建有资源库,包括志书库,省级资源库包括省市县三级志书,市县级的资源库一般只收录本地志书;年鉴库,收录本级地方志工作机构编纂的年鉴;地情文献库,收录了本级地方志工作机构编纂的地情文献;个别网站还建有旧志库、地方志理论成果,收录了当地历朝历代志书和本级地方志机构编纂的方志理论著述。
  在网络服务方面:地方志系统现在建设的网站、数据库大部分与因特网链接,能够浏览、下载网页、数据库数据。在资源库的信息检索方面,大部分有库内或者网内信息、关键词检索功能。有些资源库系统还比较友好,除全文浏览外,还能提供邮件、打印、下载等功能;有些网站检索系统非常人性化,提供了包括一般检索、高级检索、作者编辑检索、索引检索等多个检索层次和入口,给用户带来很大便利。
  (二)地方志系统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的组织管理模式
  地方志系统开展的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在组织管理方面有一个十分明显的特征,就是由官方自上而下推动。
  一是行政法规推动。在2006年5月18日国务院颁布的《地方志工作条例》第十六条中规定:“地方志工作应当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服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地方志工作的机构应当积极开拓社会用志途径,可以通过建设资料库、网站等方式,加强地方志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利用上述资料库、网站查阅、摘抄地方志。”这为地方志工作数字化、网络化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进一步明确了地方志数字化、网络化建设是地方志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是国家地方志工作指导机构和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的组织推动。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多次就地方志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工作提出要求,进行布置。1996年5月4日,在全国地方志第二次工作会议上,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组长的李铁映在讲话中指出:“方志部门要充分利用现代的科技成果和手段来开拓志书的新领域,扩大志书的影响和使用,推动改革开放”。2001年8月20~23日,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在吉林省长春市组织召开了全国地方志网络建设研讨会。会议要求,地方志系统要顺应信息网络化的趋势,加快地方志资料库数字化建设的步伐,以促进地方志事业的持续发展。2001年12月20日,在全国地方志第三次工作会议上,李铁映再次就地方志数字化、网络化建设提出要求,指出“(要)尝试出版地方志音像制品,如电子版、光盘,逐步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利用现代化手段收集、整理、加工、存储资料,提高工作效率,并通过现代信息手段,不断扩大地方志的影响,实现地方志的成果价值。”2003年1月8日,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三届二次会议指出“方志部门要加快数字化建设,建立数字化的方志馆,通过互联网发布方志资料信息,供全社会使用”。2008年6月1~5日,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在湖北省武汉市组织召开了全国地方志系统信息网络建设经验交流会,就进一步推动全国地方志系统信息网络建设提出要求。2008年11月6日,在第四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在讲话中指出:“(地方志系统)要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2006年,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开始筹建“中国地方志网站”和“中国地方志全文数据库、中国年鉴网络出版总库”。经过几年的建设,“一网”已开通运行,“两库”建设已取得实质性进展。
  三是地方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的具体组织和实施。针对国家层面对地方志数字化、网络化建设的要求和部署,各省级地方志工作机构牵头进行了组织落实。虽然目前市县级的地方志网站和数据库还不是很普遍,省一级的地方志网站、数据库还有十几个没建成,但总体上来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志系统都布置和开展了这项工作。
  这种官方自上而下推动的模式,在制度、经费、条件上提供了保障,十分有效,已经促使地方志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正在形成全面发展的态势,已被实践证明切实可行。
  (三)地方志系统当前数字化、网络化建设的社会效益评估
  众所周知,地方志有“存史、资政、教化”三大功能,伴随数字化、网络化技术手段运用于地方志工作中,在强化地方志三大功能的同时,还产生了更大的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
  一是为各阶层利用地方志成果提供了便捷的途径,扩大了受众面。数字化、网络化使人们能够通过互联网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查询和利用地方志成果,这种便捷、经济、先进的查询手段,满足了社会各阶层的需要。比如在为领导决策服务方面,数字网络化的地方志资料,因其实时性和快捷性,能够使决策部门快速了解和掌握某一工作领域的过去、现在,从而有利于其出台相应的措施和办法。从目前笔者了解到的部分地方志网站、数据库浏览量来看,浏览的人数正在日益增加,社会上利用地方志网站、数据库开展科研、了解地情、查询相关信息的群体正在逐渐增多。
  二是引发了地方志工作手段的革命。这种革命体现在地方志编纂手段、业务指导手段、经验交流手段、地方志工作成果开发利用手段、地方志存储手段等方面。作为地方志编纂过程中的核心和领导,数字化、网络化的技术手段为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提供了先进、有效的数据输送通道,实现了网上直接沟通、远程信息传递与讨论,加速了信息的收集、整理、分类和合成,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地方志工作机构还可以通过网络解答各部门、社会各界在地方志编纂中遇到的问题,与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进行沟通,开展业务指导,交流工作经验。在地方志存储手段方面,相比传统的纸质存储,数据库的存储方式具有海量、存储介质不易损坏、容易复制等特点,更有利于存储。
  三是构建了地方志工作和社会链接的平台,让世人了解地方志。一方面社会各阶层可以通过地方志网站、数据库了解地方志工作,利用地方志的工作成果;另一方面,地方志工作机构和地方志工作者可以根据用户的利用情况,以及通过网络收集到的社会各界对地方志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相互交流,促使地方志工作更加适应社会需求,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四是为地方志工作成果的推广提供了电子商务手段。虽然说地方志工作是财政投入的一项公益性的文化基础工程,但有投入也必须有产出,这样才符合市场规律,同时,市场收益也能减轻财政负担。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我国现在已形成了具有3亿多网民的世界上最大的网络消费群体,通过网站推介地方志工作成果,用户可以通过网络轻松地购买到志书、年鉴、地情读物等,这样的电子商务手段势必比传统的在书店出售更为直接和便利,影响也更大。

    二、地方志数字化、网络化建设的公共文化服务属性及其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地方志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就其属性来说,属于公共文化服务范畴。什么是公共文化服务?公共文化服务,是指以政府部门为主的公共部门提供的、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生活权利为目的、向公民提供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制度和系统的总称,包括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资源和服务内容,以及人才、资金、技术和政策保障机制等方面内容。
  首先,法律法规明确其公共文化服务属性。文章上述提到的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第十六条当中就明确要求,地方志工作机构应当积极开拓社会用志途径,通过建设资料库、网站等方式,加强地方志工作的信息化建设。这说明,地方志数字化、网络化建设是法律法规规定的必须开展的公共文化服务,这是决定其公共文化服务属性的根本依据。
  其次,地方志工作机构和图书馆的公共部门属性决定其提供的文化服务的公共属性。《地方志工作条例》第五条规定充分说明了地方志工作是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地方志工作机构是公共部门,由地方志系统组织开展的地方志数字化、网络化建设本身就是公共部门为社会团体和公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
  第三,地方志数字化、网络化建设的经费来源决定了其公共服务属性。不论是地方志系统还是公共图书馆、大学图书馆,其经费来源是政府财政,特别是地方志工作机构和公共图书馆,本身就是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虽然现在地方志工作机构绝大部分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但其单位属性还是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是由公共财政保障的部门,地方志数字化、网络化建设的公共文化服务属性也就顺理成章。
  既然地方志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属于公共文化服务的范畴,那么,其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到底占有什么样的地位和作用呢?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在第四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推动地方志事业的发展,既能展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也能体现现代文明与历史文明的一脉相承。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一步推进地方志事业的发展和繁荣,对于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深刻阐述了地方志在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中的地位和作用。编修地方志作为我国独有的优秀文化传统,其成果在传承中华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已为历史和现实所证明。地方志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基础性文化工程。作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地方志数字化、网络化建设,秉承了地方志工作在国家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由地方志工作的重要性决定的。另外,地方志成果群在国家文化资源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决定了地方志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就目前来说,像地方志规模如此巨大、内容如此丰富、涉及信息如此全面的社会科学成果群,在国家文化资源中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将地方志成果群数字化、网络化,必将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极大地丰富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提升服务品质。所以,地方志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势在必行,也切实可行。

    三、地方志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总的来说,地方志数字化、网络化建设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需要着力进行解决,才能提升水平,迈上新的发展阶段,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是缺乏统一的发展规划,工作整体性还较差,缺乏标准化管理。虽然从中央到地方对地方志数字化、网络化建设都非常重视,但就目前来说,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发展规划来明确此项工作的发展方向、阶段性任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基本上是独立开展,缺乏整体性的布局。数字化、网络化建设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在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等方面,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即使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方志网站、数据库建成了,必将出现因技术标准不统一造成的不兼容,无法联网,这将是巨大的浪费。就目前来说,地方志数字化、网络化建设要做大做强,其最终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实现全国地方志网站、数据库的联网,整合起来,才能形成一个海量的文化信息资源。缺乏统一的发展规划和相应的技术标准,已成为实现全国联网的重要障碍。
  二是地区发展不平衡。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总的来说,地方志数字化、网络化建设是经济发达地区比经济落后地区强,东部比西部强,沿海地区比内陆地区强。据笔者了解,现在实现全省地方志网站、数据库联网的只有山东一省,其他工作开展较好的省份如广东、江苏、浙江、福建等,基本上集中在沿海地区,经济相对来说也较为发达。像西北地区的甘肃、青海、宁夏,连省级地方志工作机构网站还没有。地区发展不平衡,已经成为当前地方志数字化、网络化建设的瓶颈。
  三是资金和人才缺失严重,建设水平还比较低。地方志的数字化、网络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需要资金和人才作为保障。由于各地对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同,加上数字化、网络化建设资金的投入一般会比较大,有很多地方虽然说想开展这项工作,苦于没有经费,只好作罢。在人才方面,由于从事地方志工作的一般都是学文科的,对计算机、网络知识并不十分了解。另外,由于地方志数字化、网络化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业务还不是很多,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对于精通计算机、网络建设人才的引进还不够重视,加上在待遇方面也难以吸引高精尖的计算机、网络人才,造成是“门外汉”在搞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势必在观念和工作思路上的不专业,走弯路。从目前各地开展的数字化、网络化建设来看,特别是数据库建设,总体水平还不高。有些数据库其实只是把地方志书扫描入库,一本志书做成一个子库,有多少本志书就做多少个子库,子库之间还不能跨库关联和无缝链接,技术水平还较低。
  四是缺乏版权保护和信息安全意识。地方志数字化、网络化建设,涉及到的著作权包括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复制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演绎权、数据库的版权保护等,如果处理不好,势必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引起纠纷。从目前已经建成的地方志网站、数据库来看,把这些著作权都处理得很好,没有任何的法律问题,应该说还不现实。信息安全包括网络安全和涉密信息安全。如何保障地方志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及其数据的安全,能够防御恶意攻击,免遭破坏、更改、泄露,造成网络服务的中断,是一个日益紧迫的问题。从目前各地方志网站、数据库的管理技术手段来看,防御水平还比较低,还不能完全确保网站、数据库的安全。另外,地方志和地情文献中,涉及到一些敏感信息,有些甚至还涉及到国家和地区安全,政治性很强,哪些信息可以公布,哪些信息不可以公布,需要加以鉴别才能上网。但就目前来看,在地方志数字化过程中,大部分是有什么上什么,其中会不会有一些敏感信息泄漏,值得关注。
  五是社会影响还亟待提高。就目前已建的地方志网站和数据库,浏览人数还不是很多,社会上了解和应用的人还不多,社会影响还比较小。这一方面是因为社会上对地方志、地方志工作的了解还不够,还有许多人不知道地方志工作,不知道什么是地方志;另一方面是因为地方志系统本身对地方志数字化、网络化的宣传还不够,人们并不知晓;再者就是地方志网站、数据库在内容、版面设计、数据检索等方面的设计不够人性化,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
  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要从几个方面加以解决。一是要在国家层面上对全国地方志数字化、网络化建设进行评估,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全国地方志数字化、网络化建设的发展规划,明确各个发展阶段的目标和任务。同时,要出台全国地方志数字化、网络化建设技术标准和开展统一应用软件的开发,未雨绸缪,全国一盘棋,避免不必要的浪费。二是要加强地区间的交流与合作,鼓励落后地区根据本地的实际,从无到有,从弱到强,逐步把这项工作开展起来。鼓励先进地区为落后地区提供技术支持和经验支持。三是积极争取资金支持,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引进计算机网络人才,加大人才培训力度。四是提高著作权保护意识和网络安全意识。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法律法规和文件中关于著作权的规定,贯彻落实《地方志工作条例》中关于地方志著作权的规定。在信息安全方面,要全面引入访问控制、数据加密、数字水印等技术,加大网络信息的涉密审查。五是加大地方志数字化、网络化建设成果的宣传,扩大社会影响。加强用户应用情况调查,针对用户的需求,调整网站、数据库的内容。在网页设计、检索功能等方面注重人性化,使用户利用更加方便、快捷。


周村招商
掌上周村